名医药酒两风流
两汉 药酒发展的成熟期(一)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5月14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李宁 周哲
寻祖觅宗 追溯中国药酒文化源头
两汉时期,无论是在制备工艺,还是医学应用上,药酒都有了长足进步。与以往只能在浩瀚史料甚至民间传说中追寻药酒踪迹的情况不同,这一时期,药酒的应用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详细记载药酒方的医书大量涌现,甚至药酒的酿造方法也已明确见于医疗典籍中,同时,多种传世的药酒也已经出现,具有养生保健效用的葡萄酒传入中国。凡此种种,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两汉时社会稳定、国力强盛,二是因为两汉时名医辈出。
两汉的药酒,将分节讲解。此一节,先讲两汉时的名医对药酒发展的促进作用。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五十二病方》《养生方》这两部医书被后人看做是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五十二病方》中以酒入药的药方超过35个,其中,至少有5个药方被认为是酒剂配方,也就是药酒。据记载,这些药方对治疗蛇伤、疽、疥瘙等效果良好。《养生方》中,包含有6种酿造药酒的方法,但是很可惜,因文字残缺而未能被后人所知。
这两部医书,作者不详。除此之外,两汉时还有我国第一部医案《诊籍》、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的《青囊经》等。这三部医疗著作的作者,分别为淳于意、张仲景和华佗。此三人皆是中国医学史上宗师级的人物,而药酒,在他们的行医生涯中被运用、发扬着。
淳于意 留下药酒治病最早医案记载
对于淳于意,人们所熟知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刚直的淳于意因不事权贵,被网罗罪名投入狱中,要被处以肉刑。他的女儿缇萦上书汉文帝,自愿充当官婢,代父受刑。汉文帝大受感动,赦免了这父女俩。
这一记载,可见淳于意医德高尚,而他的医术,更可称得上冠绝当时。他自幼立志学医,师承名医公孙光、公乘阳庆,对于《黄帝内经》、神医扁鹊的著作等医学典籍更是烂熟于胸,靠着精湛的技艺,救人无数。因他曾在齐国任太仓令,后世尊称他为“仓公”。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录了扁鹊和淳于意的生平,其中提到了淳于意以药酒治病的两个案例,案例在《诊籍》中亦有记载。其中一个案例,说的是济北王患“风厥胸满”病。淳于意为他配制了药酒,结果,济北王只喝了三石就痊愈了。另一个案例,就是“甾川王美人怀子不乳”,即难产。淳于意让患者“饮以莨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莨即莨菪,有镇痛麻醉作用,用酒冲服后成为了助产剂。这种方法,在之前从未被应用过。
淳于意以药酒治病的故事,看起来神乎其神,却没有任何夸大的色彩。淳于意所著的《诊籍》记载了25个案例,除了对病人基本情况、病情状况、诊断用药的记录外,还记载了治疗的效果:其中,医治无效死亡者多达10人。由此可见淳于意实事求是的精神。
张仲景 见证酒为药酒之媒
医圣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从小生就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小时候即有机会接触众多的典籍,但独爱医学。适逢乱世,每每见到战乱中疫病流行,人们多死伤的惨状,张仲景悬壶济世之心就更加坚定。
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多方搜集民间药方,终于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出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以至于清代名医张志聪以“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来评价《伤寒杂病论》一书。
任长沙太守期间,因不忍见当地疫疠流行、贫苦百姓没钱就医而死的惨状,张仲景开始在后堂给慕名求医的百姓治病,后来访者太多,张仲景索性把大堂当成了诊所,开创了后世名医坐堂的传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流传后世的《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这位医德医术俱佳的名医提到“夫人六二十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记载了药酒红兰花酒的功效。红兰花具有活血作用,所谓红兰花酒,即用酒煎红兰花,使其药效得到更好的发挥,血气畅通后,腹痛自然就停止了。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记载了多种以酒煎药或者以酒服药的实例。这表明,酒和中药的结合正变得越来越广泛而紧密。
华佗 利用“药借酒势、酒借药力”
后世行医者,莫不把“华佗再世”这样的评价看做是对自己的最高肯定。华佗,建安三神医之一,因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外科鼻祖”,一生不阿权贵,深入民间,救人无数。其曾有著作《青囊经》,可惜已失传,但其所创立的“五禽戏”和“麻沸散”,以及众多的治病救人的故事,在后世流传不衰。
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药。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然而唐代名医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方》,则认为麻沸散是由羊踯躅9克、茉莉花根3克、当归30克、菖蒲0.9克组成。因原方早已失传,已难以认定哪种说法更准确。
不过,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这表明,华佗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施行外科手术的说法是可信的。
起初,麻沸散是用水冲服,后来,华佗发现以酒冲服麻沸散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昔日,华佗替关羽刮骨疗伤,即用酒冲服麻沸散作为麻醉剂。
另据民间传说,曹操头痛难忍,华佗建议曹操服用麻沸散后,进行开颅手术。一向疑心甚重的曹操认定华佗有意害他,于是下令将华佗投入狱中,择日处死。华佗将麻沸散的配方交给狱卒,以求后人得知并发扬光大。孰料配方被狱卒胆小怕事的妻子烧掉,就此失传。一代名医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故去。
文/ 李宁
药酒的故事 淳于意发明“病历”
淳于意,汉代初期著名医学家。因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在医学史上的开创性贡献,而在历史上享誉盛名。司马迁还专门在《史记》中为其立了传。
淳于意年轻时非常喜欢钻研医术,为使自己专志医术,他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史书记载他“少而喜医方术”“喜医药”。然而自学的那些“医药方试之多不验”。为了学到真本事,淳于意开始遍访名师。曾拜名医公孙光和公乘阳庆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3 年后,淳于意才出师四处行医。
病案中曾记载,齐国的黄长卿曾设宴款待宾客,淳于意也在席中。他看见王后的弟弟宋健神态有异,便急忙询问他说:“这四五天来,你是否经常感觉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困难?”宋健说是,他又说:“应趁其末传人五脏,抓紧治疗。”之后便调制了“柔汤”,宋健服用18天后病就痊愈了。另有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治病。轮到一个叫竖的侍女,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侍官说:“她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及至春天,竖果真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
淳于意针对病人的病情,不仅采用药物治疗,还广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淄川王病了,淳于意前去诊脉。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而引起了头痛、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帮助降温,并针刺足阳明经的厉兑、陷谷、丰隆三穴,以散肌表之热,病立刻就好了。
但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他也深深感到,病人的病情和特征,如果没有记录而仅靠医生的记忆,若医生记忆不准就会影响治疗效果,给病人带来麻烦。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淳于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就医中,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病状、病名,以及诊断、病因、治疗日期、疗效等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同时把治愈的和死亡的病例也详细记录,不仅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还保存了他的部分医疗学术思想。淳于意把这种记录称为“诊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病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共记载了他25例完整的医案,这无疑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
文/周哲
华佗发明茵陈酒
每逢开春,我国民间一些百姓要喝茵陈酒,这已经成了习惯,为的是去掉一冬的火气。一霎时,茵陈酒的消费便火爆起来。谈及茵陈酒的发明,还有一则源远流长的故事呢。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莹莹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青蒿,他告知说是三月里的青蒿。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青蒿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实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华佗还编成歌诀传于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又名茵陈蒿,属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嫩茎、嫩叶,性微寒、味苦,有清热利湿的功能。正是因为鲜茵陈的采收期太短暂,稍纵即逝,神医华佗便想到了酒剂。他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将茵陈入酒,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药材的性味特征。于是,华佗便于三月采集刚出生嫩苗的茵陈,研制成了茵陈酒。当年,华佗曾用茵陈酒为民医治黄痨病及风湿寒痹。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制作茵陈酒,即取鲜茵陈除老茎及杂质,加65度白酒置容器内,密闭浸渍半年以上,即得茵陈母酒。再将茵陈母酒、白术、法半夏等中药材置铜罐中,加盖封闭。隔水加热至沸,煮取后,倾入缸内密封,静置六个月,滤过,即得酒色碧绿清亮、口味清爽甘甜、质纯气香的茵陈酒。茵陈酒具有清热燥湿、舒筋活络的功能。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关节酸痛、脚气渗湿、皮肤刺痒、脘腹痞闷、小便不利诸症。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119-207),字元化,名敷,东汉杰出的外科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自幼笃志学医,潜心自学前世医籍,精研岐黄,兼通数经,如《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通经达变,融会贯通,遂成一代名医。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十分形象生动地褒扬了关羽的惊人毅力,更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的高明。
华佗养性有术,对古代引导养生保健理论深入研究。教导弟子:“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动摇择各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他仿鹿、熊、虎、猿、鸟的动作,创造“五禽之戏”,如法操练,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其弟子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90余岁仍耳聪目明,牙齿完竖。弟子樊阿,擅长针灸,遵循华佗的养生法,享臻百余岁。
清代刻本《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医学专著。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后被人们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全书共10卷,22篇,398法。该书主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治疗方法,护理及用药俱全。其中不少药方沿用至今,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中收藏的清代刻本。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单有扶正驱邪作用的,就记载了上百条。其中用到有免疫功能的甘草69次,大枣40次,还有芍药、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麦冬、猪苓等,均不同程度地应用于促进机体免疫力,达到祛除邪气的作用。
《伤寒论》中还论述了用“酒”之道,其中包括清酒和苦酒两种。例如书中“桔梗汤”涉及到治疗“不能语言”和“声不出者”的部分,即用“苦酒主之”;而有通阳复脉功效的“甘草汤”,即用清酒煮取而成。结合以上介绍的入药方法和用酒之道,可见张仲景对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要求确实非常严格。 文/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