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谱写“魏晋风流” 南北朝现“冷”“热”浸法
寻祖觅宗 追溯中国药酒文化源头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05月28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李宁 周哲 张治 摄影:张治
药材拣选
艺术品塑像展示老药工依据配本指导炮制技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资料图片 本刊治印 韩祝龄
沽上药酒工坊乐家老铺药酒文化传承者
和两汉时的大一统局面不同,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农业活动并未停止,反而是北魏时,贾思勰写成了《齐民要术》。这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北魏及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多细节都表明,北魏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史上最高。依托于农业的酿酒业,也在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文人士大夫家中备药酒
提起魏晋,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是“魏晋风度”,而这种风度,又和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陶渊明、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大多好酒甚至嗜酒——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命令全县必须种秫谷酿酒,并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出门时的必备之物是酒,他让仆人拿着锄头跟着他,嘱咐仆人说:“我若醉死,就地埋了便是”……
至南北朝时,王公贵族也多饮酒,而在民间,酒楼、酒肆也遍地开花。据《洛阳伽蓝记·城西》记载,北魏时,洛阳西边聚集了很多与酒生产与营销相关的商人,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酿酒为业”。那时,“里”为行政单位,一个里坊的人口一般在500到1000之间,可见社会各阶层对酒都有巨大的需求。
作为酒的组成部分,药酒在当时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据《世说新语》记载,魏国大臣、著名书法家钟繇有两个儿子,钟毓与钟会。他俩趁父亲熟睡的时候,一起偷喝家里藏的药酒。钟繇当时已经发觉了,但还是装睡,偷偷看兄弟俩的反应,钟毓对着药酒行礼后才喝,钟会却没有行礼。钟繇问原因,钟毓说:“药酒制作完,已经成了酒礼,不能不拜。”钟会则说:“偷酒本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用不着行礼”。
就这样,偷喝药酒竟也成了一段佳话。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故事,不难发现,起码在魏晋时期,药酒也是文人士大夫家中常备的物品。而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我国药酒的影响力已经不只局限在国内,已臻成熟的酿制药酒的方法,已经影响了周边国家,驰名海外。
陶弘景规范冷浸法
汉代制作药酒的方法,以浸渍法和煎煮法为主,至南朝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陶弘景在总结前人药酒制备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冷浸法。
所谓冷浸法,简单地说,是将药材切制后,放置在容器内,然后按照规定加入成品酒,密封浸泡后而成,这中间,伴随有搅拌、压榨等过程。在陶弘景所著的《本草集经注》中,他提出了一套冷浸法的制备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其实在陶弘景之前,人们已经无意识地开始用冷浸法制备药酒,但是陶弘景提出的方法更为科学和完善,不仅描述出了制备的整个过程,而且对药材的粉碎度、浸泡时间都做出了规定,点明了气温等对于药酒制备的影响,从而提醒人们注意。此外,他还指出71种药材不可浸酒。
陶弘景还注意到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即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被浸出,为此,他提出采用多次浸渍法,以弥补这一缺陷。从种种细节的完善,可以看出,冷浸法在当时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并且这种制备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是家庭制备药酒最为简便的方法。
热浸法具雏形
虽然陶弘景提出了用多次浸渍法弥补冷浸法本身固有缺陷的方式,但是,还是有一些药材在温度达不到时,有效成分不易析出。北魏时,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提出的热浸法,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
热浸法通常将中药材与酒同煮,一定时间后放冷贮存,这样既能加快浸取速度,又能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浸出。热浸法的制备工艺与汉代药酒的煎煮法很相像,即将药物切碎或捣成细末,放置适合的容器中,再按配方规定加入适量白酒。封闭容器,隔水加热至沸时取出,浸泡一定时间后,压出剩余药渣中的余液,与容器中的清液融合,最后经静置、沉淀、过滤即可饮用。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胡椒酒”,就是热浸法的典型代表,做法是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亦可冷饮,亦可热饮”。然而,《齐民要术》所记载的方法,尽管在民间流传,但在当时并未被大规模地应用于药酒酿造中。直到明代,李时珍才在《本草纲目》中做了详尽介绍。如今,热浸法已经是现代药酒制备的主要方法。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除了讲述药酒的酿造工艺外,还记载了多种药酒。比如他提到了一款名为“笨曲饼酒”的酒,并指出“以此酒浸五茄木皮及一切药,皆有益,神效。”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药酒的功效。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在强盛的隋唐帝国,治病之外,药酒的滋补功效越来越受重视,下一篇将详尽介绍。
本报记者 李宁
神农架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架之得名,联系着一则有关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远古时候,神农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了一座高山上,但见这儿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不禁喜出望外。他先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继教民“架木为梯,以助攀缘”;采得了良药400种,成就了《神农本草经》,为向天帝复命,才“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后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做了神农架。
传说中的神农,即指炎帝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中华医药兴,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具有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遍尝百草,自然要寻药物丰足的地方,神农架山林则正合其需要,因为这儿至今仍有“天然大药园”之称,盛产药用植物,分木本、藤本和草本三大类。这里的草药多以“形”命名,譬如一支香、二郎箭、三棵针、四季青、五朵云、六月雪、七叶胆、八角莲、九死还阳草、十大功劳等,名字既动听又形象,所以认识他们并不困难。这些草药多有神奇作用,其中上百种具有滋补、养颜功能,数十种富含防癌、抗癌元素。
至于“架木为坛,跨鹤飞天”的传说则显然带有神话色彩,但用于炎帝神农氏也毫不过分。天门垭西侧的山脊线呈梯形,顶端高耸入云,相传那便是神农“架木为坛,跨鹤飞天”的故址;山下的河谷遍生紫竹,相传便是刻着《神农本草经》的竹简化成的。
神农乃中华医药之祖,《淮南子》有云,“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通鉴前编》也说,“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书一疗民疾,而医道兴焉。”
神农架当地的百姓世代会采药,采药至今仍是其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值得称道的是那些敢采金钗的药农,他们善架绳梯,能沿峭壁攀登而上;绳子上套着竹筒,保证不会被飞鼠割断;腰间别着一根短棒,专用以打毒蛇七寸。他们往往能一举两得,既采回了金钗,又采回了五灵脂,五灵脂即飞鼠粪便,因为飞鼠以金钗为食,故其粪便也入药,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病症。
他们也懂得一些用药的常识和技巧。随便扯几把草回来,熬碗开水喝就能治好伤风感冒;嚼碎拌泥巴敷在伤口上,就能止血消肿;婴儿突发惊风,妈妈也不会惊慌失措,因为家里备有金钗,只需取出几支加水煮开,喂进几滴,便能万事大吉……对付一些大病、难症,还有许多“祖传秘方”。
同时,这里的百姓大多都有养身之道。最常用的养身方法就是经常、适量地饮用药酒,药酒或用单药泡成,或用多药泡就,各有妙用,家家必备。单方不同功能也各异,有的主治风湿,有的主治劳伤,有的舒胃健脾,还有的健身养颜……其中用金钗和小丛红景天之类泡的酒最显珍贵,因为既能防治百病,又能健身强骨,还能延年益寿,实为药酒之珍品。
张治 文/摄影
九尊塑像 再现传统药酒制作工艺(一)
指导炮制技术的老药工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是集药酒酿制、药酒文化、中医药文物收藏、艺术家作品创作、参观者品购为一体的药酒博物馆。它融药酒制作与文化展现相结合,在众多艺术家的支持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里陈列了大小无数件珍贵的馆藏之宝,其中有一组栩栩如生的塑像,屹立在酒坊中央。这组塑像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人物的形象刻画,更注重表现药酒工坊早年制作药酒的神秘工艺流程,使整个系统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九尊塑像,不但散发着扑朔迷离的艺术芳香,还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地诠释了药酒工艺的真实内涵。一尊尊形神兼备的药工形象,内容丰富,集观赏性、趣味性、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于一身,着力彰显了他们内在的活力、炮制的功底、艺术的灵动和历史的传承。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中展现的这九尊塑像,是由泥塑家王玉蓉、刘鑫、刘从越、陈文军共同创作。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可上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泥塑主要以突出人物的瞬间神态、反映真实的生活场景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图中所示为乐家老铺的老药工在依据“古方配本”指导炮制技术,表现技法精良,色彩纯朴、深厚,呈现出古老并踏实的劳动场景。
以“古方配本”为主要依据
所谓“古方配本”,即记载产品配方、制作方法、检验方法、药品标准,以及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的文本,是制备药品的文字依据,相当于现代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它传承了乐家老铺早年制作流膏、膏药和药酒的独特工艺、操作要领、技术诀窍等祖传秘制经验和传统,是乐家老铺300多年制药经验及理念的继承与创新。
现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中所收录的药目有:京都达仁堂乐家老铺丸散膏丹药目、京都乐仁堂乐家老铺天津分店丸散膏丹价目、永仁堂药目、同济堂药目、同仁堂京都颐龄堂药目、南庆仁堂药目、仁育堂参茸药庄药目、永安堂参茸庄丸散膏丹一览表等,共20余本。
“古方配本”是药酒制备的主要依据,是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图中老药工手握配本,将其中的“修合”之法指导并运用到实际的操作技术中。
虎骨酒的“修合”方剂
修,即对未加工药材的炮制;合,是对药材的取舍和组合。“修合”指的是中药采集、加工、配制的过程。以虎骨酒为例。制作虎骨酒,要把其中绝大部分炮制好的药材,先行制成中药方剂,这就是所谓的“一胶三丸三膏”。
“一胶”指虎骨胶(此方出自《医林纂要》),虎骨胶性温味咸,能补益气血,强健筋骨;“三丸”是再造丸、大活络丸和透骨镇风丸;“三膏”指虎潜膏、国公膏和老鹤草膏三种流膏。其中“再造丸”的处方,来源于《威信医方集》“回天再造丸”的制药方法并有所调整。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一年,时年51岁的慈禧太后突发中风面瘫,御医李德昌以金丹“再造丸”秘方将其治愈,故其处方和制备方法被《丸散膏丹名药配本》所收录,是乐家老铺为清宫制药时传入的工艺。
制备好这“一胶三丸三膏”,与国公酒一起置于铜罐中,再放入官桂、松节、没药、乳木丁檀四香、砂仁和蔻仁,隔水加热至酒沸,略加搅拌后,将罐中之物倾倒在大缸中,加盖密封。三年后收取缸内清液,虑后装瓶,即为虎骨药酒。
所以图中工序要求药工熟知药材的性能,掌握并遵守配本中的用药方法和修合之术,从选料、配料、炮制、酿造等各方面严格把关,例如投料的数量、药材的粉碎程度、存放方法等。只有选料上乘,炮制得法,才能使得药酒不但汁色澄清明亮,而且具有良好的治病功效。
文/周哲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对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第一次系统的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为后世药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馆藏为清代光绪辛卯年间刻本。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为植物,故以“本草”为药物的代名词;又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为托名,所以《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全书分为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书中文字简练古朴,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主治病症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应用都有着详细记载,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仅阐述单味中药,尚无涉及关于药酒的记载。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和论述,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籍中集辑的。《神农本草经》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