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药酒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06月18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周哲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
药酒工坊内药材展示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节日的国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民族在欢度自己的节日。节日里,人们会聚在一起,以光彩夺目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来表达喜悦的心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进程。
众所周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是民间的一首歌谣,说的就是端午节。然而,“端午”在古人心中又是恶毒之日,这是因为夏季燥热,易流行瘟疫,所以人们还会以挂菖蒲、喝雄黄酒等活动来求平安、禳解灾异。看似迷信,却是百姓与疾病、毒虫作斗争的传统习俗。
白艾、菖蒲避五毒
悬白艾、菖蒲以避五毒,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每逢这天,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到野外采摘艾草、菖蒲等草药,带回来用红纸绑成一束悬在门上,叫“插艾”。最早记载这一习俗的,是六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但其实端午节悬挂白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很快,人容易染病。悬挂白艾和菖蒲于门前,可以借助它们发挥的气味,驱除邪气,消灭病毒。
艾草又称五月艾,代表招百福。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不单单只在端午节,平时也有人将艾草拧成绳状,晒干,点燃后用来驱蚊。但人们使用艾草,主要来源于它的药用功能。中医认为,艾草入药能暖子宫,祛寒除湿;治霍乱,理气行血,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肘后方》中记载,用艾叶与酒同煮,可治疗妇女胎动不安;《本草汇言》也有“艾叶六两(酒煮一周时),白术、苍术各三两,与当归(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等详细的制备方法和功效。
艾草的使用不止上述这些。“艾灸”是针灸的一种,在民间曾流传着“多年顽疾,艾灸除之”的说法,意思是“艾灸”对治疗顽固性疾病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人们又赋予其“还阳草”的美称。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和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悬菖蒲,是因为菖蒲的叶片呈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所以人们认为将菖蒲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还有很多人喜欢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玩意儿,用五彩线做成装饰品,或当成挂件系在小孩的脖子上。不仅如此,菖蒲也可入酒。《千金方》曾记载:“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菖蒲一两半,酒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三服”,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现代人将菖蒲作为香料或用来驱除蚊虫,因为菖蒲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醒脑和杀菌的功效,而且它能吸附空气中的微尘。所以菖蒲还是我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池、湖沿岸不可或缺的植物。
饮雄黄酒以驱邪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谣唱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这一天,人们就会以各种方式来驱五毒,提醒家家户户要防御流行病的侵害。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通常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因为雄黄能去寒热、解“百虫毒”,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人们常用雄黄泡酒以祛毒止痒。所以雄黄被看做是避邪的祥物。更有人认为佩戴雄黄,鬼神都会躲得远远的,而且“入山林,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敢伤”。《明皇杂录》有云:“腹中有蛟龙……遂以消石、雄黄煮服之……此皆杀蛊毒之验也。”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也有传说,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蛟龙吃掉屈原的身体,故将泡有雄黄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因此,饮雄黄酒便成为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之一。端午节这天,人们不仅会饮用雄黄酒,还会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子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至今,如广西一带,每逢端午节,大街小巷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其中有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将这些草药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叶蘸着洒在墙壁角落、门窗、床下,以避毒虫惊扰。《活人书》中还可以用“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趁热嗅其气”来治疗伤寒病。
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中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且有腐蚀之力,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所以使用雄黄酒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才能喝。文/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