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与药酒那些事儿(二)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11月5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李宁
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即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展厅
杏林仆人
总体来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药酒作为一个整体,一直是历代帝王的宠儿,或用于治病,或用于保健,或用于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他们的提倡下,药酒无论在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某种单一的药酒,或因为历史的际遇不同,或仅仅因为某个帝王的一念之差,有的千古流传,有的却在历史车轮前进的过程中灰飞烟灭。正因为如此,那些由古代流传至今的药酒,才显得更加珍贵。
【汉武帝好饮葡萄酒】
我国对葡萄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诗经》,周代时葡萄为皇家果园中的珍稀水果。用葡萄酿酒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另一大贡献就是将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到了中原。对于喝惯了黄酒的汉族人而言,葡萄酒带有果物的芳香,自然是别有一番风味。一时间,葡萄酒在宫中流行起来。汉武帝本人对葡萄酒也是情有独钟,在宫中亲自种植葡萄并且酿制葡萄酒。据说,因为当时葡萄酒产量有限,更是被视为珍奇。汉武帝这位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居然也舍不得喝,他曾在宫中举行迎接西王母降临的仪式,所用的饮品,即是葡萄酒。
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葡萄酒都是极为珍贵的饮品,甚至连葡萄都极为难得——有人曾经献给北齐皇帝一盘葡萄,得到的赏赐,居然是一百匹绢,由此可以想见葡萄酒的珍稀程度。
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也爱葡萄酒,赞其“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糜,善醉而易醒……”我国古代一直认为葡萄酒具有滋补、养颜、强身的作用,但前提是“适量”。
【因曹操而失传的华佗神酒】
在河南商丘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产后风,要人命,要想活,找华佗。华佗药酒喝几盅,死后也能再复生。”民谣中所说的“华佗药酒”,指的是华佗研制出的一种治疗妇女产后风的神药,在民间流传的多个故事中,这种药酒神奇到能让人起死回生。
然而,无论是正史典籍,还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中,都找不到这种药酒配方,究其原因,得从魏武帝曹操的头风病说起。
据明代综合性医书《医林绳墨》记载:“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也就是说,头风病是一种长期反复剧烈发作的头痛病。此病每一发作,曹操都头疼目眩,苦不堪言。遍寻名医无果,曹操请来了当时已经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著名的华佗,令其“常在左右”,一旦病发,曹操就用针灸等方法为其治疗。
随着病情的加重,华佗建议说必须用开颅的方法才能治疗。疑心病很重的曹操怀疑华佗要害他,于是把华佗打入大牢,并口口声声说要处死他。华佗怕自己的医术失传,在狱中写了厚厚的一本书,包括治疗产后风药酒的配制方法。临刑前,华佗拜托一位狱卒把书带出去以流传后世,但狱卒怕事不敢答应,华佗怀着满腔的悲愤,烧掉了那本记载他毕生心血的医书。备受民间推崇的华佗神酒也就此失传。
【唐朝皇帝爱酿药酒】
历代宫廷,药酒的来源主要是贡酒和宫廷自酿酒,强盛的李唐王朝也不例外。不过,这个朝代有几位皇帝对酿造药酒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对葡萄酒情有独钟,不仅常饮,还亲自酿制。据《太平御览》记载,公元640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唐军攻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获得了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后,不仅在皇宫内大面积种植葡萄,还亲自参与到葡萄酒的酿制中,“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他经常用葡萄酒赏赐群臣,葡萄酒也成为了宫廷宴席上的必备之物。
唐宪宗李纯是另一位亲自参与到药酒制备过程中的皇帝,据史料记载,唐宪宗曾“采风李花,酿换骨醪。晋国公平淮西回,黄粑金饼,恩赐二斗”。其所酿的李花酒,还被宋伯仁所著的《酒小史》收录。
本报记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