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与药酒那些事儿(三)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11月12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李宁
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即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二楼展厅
杏林仆人
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
自唐朝时起,药酒的养生保健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宫廷御用药酒的数量与种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统治者的帝王,在用药酒达到益寿延年目的的同时,也把珍贵的药酒赏赐给亲近的大臣。至明一代,宫廷中设置了御酒房,而御酒房所酿造的酒大多是滋补酒。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朝,无论是高寿的乾隆皇帝,还是权倾天下的慈禧,都是药酒的服用和推崇者。
【宋真宗推崇苏合香酒】
北宋第三位皇帝真宗赵恒对苏合香酒情有独钟,不仅自己饮用,还推荐给大臣,致使饮用苏合香酒在当时成为一种流行。
据《墨客挥犀》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
此文中还记叙了苏合香酒的制作方法,即每一斗酒以苏和香丸一两同煮。根据宋真宗的说法,这种酒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其药用功效在《本草纲目》中得到了证实:“气香窜,能道诸窍脏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气。”
宋真宗在朝堂之上向大臣推荐过这种极珍贵的药酒之后,命人拿出了几盒苏合香丸赐给亲近的大臣,作为配置苏合香酒的原料。
从那之后,从皇亲贵胄、朝廷重臣到普通百姓纷纷都酿造此酒,苏合香酒因而盛极一时。
【皇帝倡导酿药酒】
爱饮用药酒的帝王虽多,但像唐太宗、唐宪宗一样亲自参与到药酒酿制过程中的皇帝却寥寥可数,而像南宋理宗皇帝和元文宗一样,倡导酿造某种特定药酒的帝王,也并不多见。
南宋时,宰相贾秋壑献给了理宗皇帝一种药酒配置的秘方,这种药酒,即“长春法酒”。此酒中有三十多种名贵的中草药,用冷浸法酿造而成,具有“除湿实脾,行滞气,滋血脉,壮筋骨,宽中快膈,进饮食”的功效。自理宗时起,这种药酒开始流行,到元代时已在民间普及,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有此方,即是例证。
元文宗倡导酿制的药酒,名为太禧白酒,是一种珍贵的滋补酒。据《墨娥小录》记载:“昔文宗御奎章阁命光禄寺造此酒,博览文翰之余,阁老得赐饮,虽近臣不予焉。”
“奎章阁”又被称为“宣文阁”,为文宗所建,本是陈列珍玩典籍之地,后成为汇集著名学者文人的殿堂,“光禄寺”则是掌管膳食帐幕的机构。这段记录用白话表示,就是说文宗在奎章阁博览天下典籍之时,命令光禄寺酿造并进上太禧白酒,只有奎章阁中的大臣能得到赏赐,连元宗亲近的其他大臣都没有这份荣耀,由此可见太禧白酒之珍贵。
据记载,太禧白酒的酒曲中有诸多香料,如木香、沉香、檀香、丁香、甘草、砂仁、藿香、白芷、桂花、茯苓、白术、白莲花、甜瓜等。
【明清宫廷药酒繁多】
明代宫廷的御酒房所酿造的酒分为两个档次,一是给普通宫人服用,一是给皇帝及其家人酿造,两者均以滋补酒较多。当时的御用酒名目繁多,如御制药酒五味汤等。
虽然明朝皇帝所用的药酒名目极多,但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是一位不喜欢酒的皇帝,再加上适逢开国初期,朱元璋认为西域进贡葡萄酒是劳民伤财的举动,为显示自己清廉,免去了葡萄酒的进贡,致使在历代宫廷中流传了多年的葡萄酒变得更加稀少。
延续明代的传统,清代宫廷御制酒中也多药酒,如夜合枝酒——此酒用料有合欢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以治疗中风挛缩等症,倍受乾隆皇帝喜爱。
作为一位高寿的皇帝,乾隆偏爱龟龄酒、松陵太平春酒、椿龄益寿酒等。其中,“松陵太平春酒”在雍正年间就已经开始制作,酒名取长寿如松柏之意;“椿龄益寿酒”具有舒筋活血、润肠通便、清热止血的功效,酒名中的“椿”出自《庄子》中“上古有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而酒名也有长寿之意;龟龄酒则是补肾助阳的药酒。
本报记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