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药酒那些事儿(二)
名人自酿药酒传后世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11月26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李宁
杏林仆人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药酒之于名人,更多的时候是疗病强身的选择,然而,事情总有例外。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平定南蛮的过程中用药酒抵抗瘴气,这才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件事,虽说是把药酒搬到了战场上,然而发挥的还是药酒在医疗领域的作用。据《世说新语》记载,著名书法家钟繇有两个儿子钟毓与钟会,趁着父亲熟睡之际,曾一起偷喝家里珍藏的药酒。于他们而言,动机只是对于药酒的好奇。凡此种种,都可归结于“用”药酒。然而,还有些人,他们不是酒匠,也不是医者,却酿造出了千古流传的药酒。
【裴度酿鱼儿酒】
盛唐时期,粮食产量极大提高,据史料记载,“人家贮粮,皆级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为酿酒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酿酒之风,甚至已经延至宫廷,唐太宗曾亲自酿造葡萄酒,唐宪宗则酿李花酒,不少大臣也成了酿酒名家,如诤臣魏征,曾酿造醽醁酒和翠涛酒,获得了唐太宗的赞誉,汝阳王府所酿的酒也是独领风骚。
裴度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亦是文学家,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裴晋公度累朝元老,于功名之际盛矣,而诗人出其门尤盛。”是人们对他的评价。裴度酿酒的故事见于《清异录》:“裴晋公剩冬常以鱼儿酒饮客,其法用龙脑凝结,刻成小鱼形状,每用沸酒一盏,投一鱼其中。”
酿造此酒所用的龙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树脂香料,唐朝时,这种香料来自波斯,投入沸酒中,香气扑鼻,这使得鱼儿酒在当时堪称一绝。此外,龙脑即是现代中医所说的冰片,《唐本草》说它“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本草纲目》称其能“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
【苏轼《蜜酒歌》传世】
宋代文学家苏轼并不沉迷于饮酒,却极爱酿酒。苏轼曾从一位道人那里得到酿造蜜酒的方法,不仅亲自实践,还做了一首《蜜酒歌》,记录下了酿造的全过程:
真珠为浆玉为醴,
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
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
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
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
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
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
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
蜜蜂大胜监河侯。
苏轼用文学化的手法记录了蜜酒酿法,虽然后人能从中得到发酵时间短、味道甜美等信息,却未能细致到让后人按法操作。幸而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详细介绍了蜜酒的酿造方法:“每蜜用四斤炼熟,入熟汤相搅,成一斗。入好曲二两,南方白酒饼子米曲一两半,捣细,生绢袋盛,都置一器中,密封之。大暑中冷下,稍凉温下,天冷即热下。一二日即沸,又数日沸定,酒即清可饮。初全带蜜味,澄之半月,浑是佳酎。方沸时,又炼蜜半斤,冷投之,尤妙。予尝试为之,味甜如醇醪,善饮之人,恐非其好也。”
关于蜜酒的疗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说:“蜜酒,孙真人曰:‘治风疾风癣’。”孙真人即药王孙思邈,是用蜜酒治病的第一人。
【安定郡王酿黄柑酒】
赵德麟为北宋宗室,其父爵位为安定郡王。赵德麟本人和当时的很多文学家交好,并有诗词唱和,如著名文学家王铚曾写过一首《和赵德麟》,被看做王铚的代表作。
而苏轼,则是赵德麟的密友之一,赵德麟曾将其父亲亲手酿制的黄柑酒赠予苏轼。
苏轼品尝之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洞庭春色赋》,其在序言中提到了黄柑酒:“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此后,赵德麟又多次送黄柑酒给苏轼,苏轼则写诗回赠,如《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
推崇黄柑酒者,非苏轼一人,范成大亦然。他在《吴郡志》中有如下记载:“真柑,出洞庭东南山,柑虽桔类,而其品特高,芳香超胜,为天下第一……安定郡王以酿酒,为洞庭春色。”
黄柑酒是果酒的一种。果酒的疗效,大多与所用材料相关。黄柑虽稍有苦、酸之味道,却能止咳、补胃、生津、降火。
本报记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