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痹祺品牌故事

三位院士联手   确定现代化中药研究金标准

暨痹祺胶囊的现代化中药创新研究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主编的《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专著一经出版,即刻引发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作为模型范例的经典中成药痹祺胶囊,则在现代化创新之路上更进一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现代中药研究样本、“金标准”的领先地位。

今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主编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专著,立刻在国内国际中药界、天然药物界引发轰动。不仅出版社订书电话火爆,就连书中范例——中药痹祺胶囊的生产企业,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万红药业)的咨询电话也响个不停,人们纷纷探寻痹祺胶囊这颗“一粒仙丹”何以被众多院士和中医药学家所青睐,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的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成为科研样本,凝结成这本中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鸿篇巨著。

四年艰辛研究  成就中药代谢动力学学术巨著

据了解,《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潜心研究药物动力学30余年,是我国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在我国药物界被誉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巨擘。他是我国第一个将药物动力学研究成果用于新药鉴定的药学专家。对我国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一书正是刘昌孝院士组织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湖北大学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四年艰辛研究,顺利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确有疗效的中药痹祺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总结。该书由三家承担单位联合编著,基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难点、热点和挑战,结合中药复方制剂痹祺胶囊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书共分13章,前七章从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代谢酶、转运蛋白、药物相互作用和代谢安全等方面探讨中药现代研究的问题、思路和方法,后六章以“君、臣、佐、使”配伍完整的、确有疗效的痹祺胶囊来实践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四十多万字的著述,凝聚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心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为该书作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序中说,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规律的一门学科,对药物评价、设计、剂型改进,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优化给药方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生物转化,是阐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重要内容。中药是多成分的复杂系统,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同时,中药药代动力学又是一个充满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的新领域,值得科学家为之付出智慧和心血,使其得以不断发展进步。

刘昌孝院士早在2005年就在《药学学报》上发表论文,指出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思路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复杂,现阶段尚无法系统诠释中药的整体观,也难以全面分析和阐述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需要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一书正是基于这些科学思想不断探索而结成的硕果。

刘昌孝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科研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思路”的研究路径(中药活性物质基础-药物代谢体内过程-反映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药物效应)和针对中药复方制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点-线-面-体”研究模式、技术路线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实验和预测系统。《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全面总结了以中药复方制剂痹祺胶囊为范例的研究结果,就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难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是目前国内国际对中药药物代谢力学研究最深入的科研论著,对中药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国家自然基金立项  多方筛选中药模型

仔细研读《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发现它既是一个科研课题的总结,又是一本中药动力学里程碑式的专著。而让笔者更感兴趣的是:我国中成药上万个品种,痹祺一粒小小的胶囊何以能够入选,顺利成为国家最高级科学基金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模型中药?成为中药复方药代谢动力学研究的范例?这其中奥妙何在?

众所周知,中药包括草药、民族药等传统药物和天然药物,是世界传统药物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古至今,一直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中占有特殊地位。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传统药物将会对世界医疗保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中药多为复方制剂,多数方剂由多味药组成,而每味药中又有多种成分。同时,中药精妙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又使几味中药或几种成分相互作用后,各有协同、制约或改性的变化,其作用机理远较西药复杂得多。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用现代药物理论诠释和证明传统中药神奇作用一直是中药的短板,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前进步伐和国际化发展之路。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借助于药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草药,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为药物动力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由于中药是一个复杂的药物系统,其药动学的研究较通常的化学药物的药动学更为困难,对其药动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热点和难点的研究极具挑战性,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一直以来,有关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仅限于少数有效成分和单味药,对于组方复杂的中药复方鲜有涉及。

基于上述情况,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决定将复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作为重点资助项目,打通瓶颈。正如刘昌孝院士在《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实践》前言中所表示的:中药药动学不仅要研究中草药ADME的动态变化,而且要研究其时“量-时-效”关系,以阐明中药作用的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之路。

穿越时空,我们回到2006年。

刘昌孝院士众望所归,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他迅速组建了由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湖北大学一批药物学精英组成的科研团队,着手准备科研攻关。

项目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中药方药作为科研模型中药。这个方药必须同时满足多个科研诉求:一是通过中药药动学研究认识中医药科学内涵,认识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基础;二是体现中医学“整体观”的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学术思想,探索其间的相关性、规律性,有助于揭示其科学内涵;三是建立系统的多维的研究模式探索中药组方理论-功效的关系,根据方剂“君、臣、佐、使”等的经典理论,横向比较其成分-靶点网络的性质差异,挖掘药性对方剂的体内作用综合效应。因此,这个中药方剂模型一定是一个完全符合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有代表性的经典处方,同时要有确切而独特的疗效,临床应用广泛,副作用少,有一定的作用机理研究基础,而且要确保该药有长期稳定的产品质量。

刘昌孝院士一向以严谨、严格著称,对于研究目标的选择慎之又慎。他深深知道,作为模型中药,不仅决定了科研能否顺利展开,还在“开发适宜于复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和系统,提高中药药代研究水平”的实践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昌孝院士带领科研人员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的成方制剂的上万种中成药中进行粗筛,选出几百个复方方剂,再根据前述条件进行严格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筛选。

获多位院士青睐  华佗名方痹祺入选

在多轮筛选、论证、广泛征求同道意见的过程中,痹祺胶囊脱颖而出,引起刘昌孝院士的特别关注。

痹祺胶囊处方源自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留下的中医药瑰宝“一粒仙丹”。“一粒仙丹”又名“宝寿丹”,经华佗徒弟吴普的后人历代相传,临床应用已有1800年之久。在唐朝时期称“万病回春丹”,新中国成立前称“大力丸”,常售与练武功的人服用。新中国成立后,“一粒仙丹”传到了吴普的后人吴香山手中。1956年,吴香山被选调进入安徽省人民医院,任中医外科医师、副主任医师,同年协助创建省立医院中医外科,“一粒仙丹”在医院内使用时曾暂名“筋骨止痛丸”。1983年,吴香山无偿把“一粒仙丹”的药方捐献给了国家,落户京万红药业。

随即,京万红药业进行了新药的研发和报批,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准确地阐述其作用机理,让这个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经典名方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历经8年的艰辛研制和不懈坚持,经过处方的屡次调整和大量的临床、药效研究,1991年痹祺胶囊终于得以面世,成为国家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实施后首批被批准的国家中药三类新药。痹祺胶囊处方由10味药组成,配伍经典,非常具有代表性。它是以马钱子为君药,同时以四君子汤做基础,对它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证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性,非常有说服力。

“痹祺胶囊”这个名字更是由卫生部评审专家荐名而得。“痹”,祖国医学认为是由风、寒、湿引起的人体肌肉、骨骼关节疼痛的泛称。“祺”,是吉祥如意之意。“痹祺”二字,取其能为痹证患者带来吉祥如意、幸福健康之意。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京万红药业并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2000-2001年,京万红药业委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在天津组织开展了痹祺胶囊的临床再验证。实验结果证实,使用痹祺胶囊治疗684例风湿病患者,疗效令人满意。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通过总结痹祺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浅静脉炎等九大类疾病的临床观察结果,发现了痹祺胶囊的五大疗效特点:一是起效快、疗程短;二是有效率高,除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67%以外,其他疾病的有效率都达94%以上;三是对各种临床指标如:疼痛、压痛、晨僵、肿胀以及各种关节功能活动范围等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四是安全,不良反应小;五是痹祺胶囊的疗效并不低于常用的牵引、按摩、理疗等治疗手段,且口服非常方便。

痹祺胶囊以它确切的疗效,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临床实验,证明了它在风湿骨关节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痹祺胶囊的整体治疗效果,让参加临床观察的各医院专家对痹祺胶囊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充分的信心,开始广泛被天津的医生、患者所接受和认可。经过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的推荐,使天津周边如北京、石家庄、唐山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市的医院开始尝试使用痹祺胶囊。

随着痹祺胶囊走出天津,其神奇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关注。2005年,王永炎院士领衔国家科技部基础攻关项目“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药临床疗效观察标准”研究。该课题组先后考察了全国众多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中成药,最终,王永炎院士甄选了痹祺胶囊作为研究药物。经过全国18家三甲级以上医院1120例病症的科学研究试验,获得了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疗效、安全性的科学评价,以科学的论据证明了痹祺胶囊在治疗四种疾病上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200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领衔,通过细胞分子药理学、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揭示了痹祺胶囊免疫调节、保护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科学地证实了中药不同于西药的多靶点作用特点,为痹祺胶囊在全国同类中药中占据学术领先地位。同年,张伯礼院士还将痹祺胶囊推荐为天津市科委首批“天津市现代中药大品种群系统开发项目”之一。

正是张伯礼、王永炎两大院士的重量级科研成果奠定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加之京万红药业对痹祺胶囊在科研上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吸引并给予刘昌孝院士更多选择痹祺胶囊的理由。经过多次与张、王两位院士及同道们的审慎研究,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痹祺胶囊作为项目研究模型中药,将课题命名为“确有疗效的中药痹祺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企业微信订阅号
企业微信服务号
淘宝官方企业店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    |    (津)-非经营性-2022-0019    备案号:津ICP备1700447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646号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大明道20号    邮编:300112    电话:022-27795500    27795105    传真:022-27795500
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