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媒体聚焦

名人与药酒那些事儿(一)

诗文药酒两风流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2年11月19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李宁

“身外虚名一羽轻,封侯何必胜躬耕。田园活计浑闲在,诗酒风流属老成。”历代文人名士,无不视喝酒为风流雅事,于是有了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著名书法家张旭三杯之后“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即使那些单纯歌颂美酒的诗文也不胜枚举。李太白对兰陵酒情有独钟,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颂之;王维对新丰美酒赞不绝口,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为证。

诗文和酒相得益彰,如此这般,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段段诗酒风流的千古佳话。虽然大多数时候,诗文中的“酒”都是泛指,然而,还是有几种知名的药酒,在文人骚客的诗文中声名远播。

【葡萄酒,从出现便是宠儿】

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葡萄酒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中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葡萄酒都极其珍贵,终汉一朝,别说民间,宫中都不多见。在后人的论述中,葡萄又时常被称为“蒲萄、葡桃”等。

魏晋南北朝时,葡萄酒酿制得到了较大发展,个中情形,从当时的诗文中可见一二。魏晋名士陆机曾有一首《饮酒乐》,说出了当时宴会上以葡萄酒待客的情形:“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那时,葡萄酒已经成了贵族请客时的饮品。

南北朝时,已经有诗文论及葡萄酒的功效。名士庚信在他的《燕歌行》中将葡萄酒和追求长生不老的人们所用的金丹相提并论:“蒲萄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虽然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足见人们已经意识到葡萄酒对于养生保健的促进作用。

国力强盛的唐代,不仅是诗的盛世,也是葡萄酒的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葡萄酒也成了众多文人称颂的对象。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想醉倒在葡萄酒中不复醒。刘禹锡更是用一首《葡萄歌》生动地说明了葡萄酒酿制的全过程,其最后两句“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则是掩饰不住的珍爱之意。

和葡萄酒相关的诗,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鲜红如血的葡萄酒被注入白色的夜光杯中,战场男儿饮之,热血为之沸腾,这是怎样的情怀!战场上的健儿尚且能喝到葡萄酒,足见葡萄酒在唐代时的流行程度。宋元时期,葡萄酒仍常出现在词曲中,宋朝陆游、元朝关汉卿的作品中都曾有过。直到近代,仍旧是文人骚客的宠儿,康有为也曾有诗盛赞。

【荔枝酒,从不缺少赞美】

葡萄酒之外,荔枝酒是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另一种药酒。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常食荔枝可补脑健身,治瘰疬,疗肿,开胃益脾。”苏轼在被贬官至岭南时,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文人们从不吝于对荔枝的吟咏。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称荔枝为“离支”,东汉王逸在《荔枝赋》中用“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来形容荔枝,唐朝的张九龄干脆在《荔枝赋》中感叹“果之美者,阙有荔枝”,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让荔枝声名远播。

因为荔枝有诸多功效,以荔枝为原料的荔枝酒,历来被看作是具有益寿延年功效的补益药酒——苏轼的学生黄庭坚,仕途不顺被贬官到戎州时,早已戒酒多年。然而,当地瘴气厉害,黄庭坚怕被瘴气伤害了身体,每天早晨都饮一杯荔枝酒。此外,黄庭坚还有诗赞荔枝酒:“王公权家荔枝绿,赓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泼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对荔枝酒是推崇备至。其中,“荔枝绿”和“绿荔枝”是两种荔枝酒的名称,元代宋伯仁《酒小史》中有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也曾在饮用荔枝酒后作诗曰“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两代俱诗鸣。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夜三更。”

清朝时,施世纶曾用荔枝酒招待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施世纶升官离任时,曹寅曾写诗送别,开头为“施浔江和诗留别,兼饷荔枝酒,作此志”,全诗为:“谢谁拈重碧擘轻红,万里春随棹舶风。方物常年随职贡,邮签第一接诗筒。可怜口腹知吾嗜,聊遣离愁对使空。斟酌色香浑未改,檐花狼藉晚烟中。”其中“谁拈重碧擘轻红”一句,来自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中“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本报记者 李宁

企业微信订阅号
企业微信服务号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津药达仁堂京万红(天津)药业有限公司    |    (津)-非经营性-2022-0019    备案号:津ICP备1700447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646号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大明道20号    邮编:300112    电话:022-27795500    咨询电话:4000-929-666    举报电话:022-27795500
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