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媒体聚焦

少数民族药酒配制(二)

——《滇南本草》中药酒的独特魅力

转载自《城市快报》2013年1月28日 第十刊 杏林古韵 作者: 肖明舒 滕媛媛

  乐家老铺药酒博物馆(即乐家老铺沽上药酒工坊)二楼展厅

  中国拥有56个民族,许多民族都拥有自己悠久的民族民间医药和医疗传统,其中,以药入酒,以酒引药,治病延年,也是不少民族医药的特色。就在明初,云南学者兰茂吸取到少数民族丰富的医药文化营养,编撰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在这部比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早一个半世纪的鸿篇巨制中,兰茂不仅仅深入探讨了具有云贵地方特色珍贵的中药材特性,还记载了不少大量配制酒药的偏方、秘方,为后人了解这些名贵的中药材资源、药效留下了宝贵的医药学史料。如今,借《滇南本草》中对几味药材的记载,我们请大家一览这本药典的独特魅力。

【《滇南本草》当归酒】

  在《滇南本草》中,关于当归是这样记载的:“其性走而不守,引血归经。入心、肝、脾三经。止腹痛、面寒、背寒痛,消痈疽,排脓定痛。”从记载上看,当时的人对当归的药性已经有了十分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归的药用价值,《滇南本草》还介绍了利用药酒服用当归的方法:“治面寒、背寒、肝气疼……不拘多少,新瓦焙干为末,引用烧酒服。”大意是,治面寒、背寒、肝气疼时,当归的用量并不固定,只要用烧酒服用,便可将它的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当归生于高寒多雨山区,在中国的甘肃、青海、四川、云贵地区,乃至陕西均有分布。当归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药的部分为植物干燥后的根,它性温,味甘、辛,一般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便可入药。

  事实上,古人很早就懂得当归的药用价值,由先秦医学家编纂的中国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对于当归就有介绍,在《神农本草经》中,当归又名干归,书中写道:“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那时的人,除了知道当归可以治疗跌打损伤、痈疽疮疡之外,还已经了解到当归对于治疗妇科疾病的功用。

  汉末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中,更是记录了配有当归的方剂多达十余方。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崩漏下血,妊娠腹痛,胎动不安以及血虚受寒,手足厥冷等病症。这说明张仲景已经认识到当归的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功。到了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当归的运用又有所扩展,当时著名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含有当归的外用方:“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之无不神效。”可以看出,当归的临床应用较汉代又有新的进展,那时的人用当归活血行血,散疲止痛,治疗疾病的范围也较之前有所扩大。

  到了唐宋时,当归更多地用于妇科疾病,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当归芍药汤治产后虚损,以当归为成分之一的安心汤用于产后心血虚症等。而南宋医学家严用和的《济生方》中则有归脾汤,用当归配理气药,对于气血凝滞诸症,疗效卓著。到了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当归:“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不仅对当归的功效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总结,而且对当归的功效又有了“润肠胃筋骨皮肤”的见解。

  而对照这些史料来看《滇南本草》一书,其中的记载不仅延续了自先秦到明代中医界对当归的认识,而且其中用当归与酒一起服用的方法,对于当归的方剂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而这样的补充在《滇南本草》中,不仅仅是当归一味药,许多药材都有着类似珍贵的记载。

【《滇南本草》与山慈姑】

  山慈姑为百合科植物,产于安徽、河南、江苏、云南等地,野生山慈姑春、秋、冬均可采收,挖取鳞茎,洗净,除去须根及外皮,以色白、体质饱满者为佳,晒干或鲜用均可。作为中药材,山慈姑有散结,化淤的作用,治咽喉肿痛,瘰疬,痈疽,疮肿,产后淤滞等。虽然山慈姑分布比较广泛,历史中一些医书对其药性药效也有过记载,如宋人陈自明《外科精要》和明代朱权的《乾坤生意》,但山慈姑与药酒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医书中却很罕见,而《滇南本草》则提到这一点。

  《滇南本草》记载:“山慈姑,味甘、微辛,性微寒。入脾、肺二经。收敛肺气。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止血涩血,大肠下血,痔漏疮痈之症。”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书中还说“(山慈姑)治痔疮,漏下,脓血痈疽,毒疮红肿不出头者……水煨点水酒服。”可以看出,除了内服之外,《滇南本草》还记载了山慈姑可以与酒类混合外用的方法。而在古代药学基础之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慈姑内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抗肿瘤作用物质,另外,还有抗痛风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山慈姑这种中药材的作用定会不断为人们发掘,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而如今,我们在受惠于这些中药材保卫我们健康的同时,也别忘了,曾经古人对它们每一味药的探索,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本报记者 肖明舒 滕媛媛

企业微信订阅号
企业微信服务号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津药达仁堂京万红(天津)药业有限公司    |    (津)-非经营性-2022-0019    备案号:津ICP备1700447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646号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大明道20号    邮编:300112    电话:022-27795500    咨询电话:4000-929-666    举报电话:022-27795500
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