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媒体聚焦

两大医学体系高层次结合圆梦中国

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中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

天津网-数字报刊 2013-09-23 作者:烨莺 摄影 张治

方勇飞教授在“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大会现场作专题报告

在8月9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和临床医生就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白塞病;转基因技术、分子水平研究;中药药理、中药复方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临床实验研究、经验总结,诊疗方案探讨、临床护理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的发展。

风湿病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我国对风湿病的研究有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专业队伍。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科从起步到现今的发展已经走过30余年的历程。风湿病目前分为十大类近百余种疾病,涉及到临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风湿病的病因复杂,不少病种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以致患者常发生多系统损害,甚至导致残疾,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可小视。在风湿病领域里,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吸取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特点和优势,致力于风湿病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世界两大医学体系高层次的结合在中国得以实现,造福着亿万中国人民。

中医药、西医药是世界公认的两大医疗体系。中医药又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药学,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出现了文字记载和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自二十世纪西医药传入中国以来,中医西医并存,共同维护着中国人的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创建中西医结合学科,将中医、西医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领域有许许多多疑难顽症、世界难题,单纯运用中医或者西医手段往往效果甚微,而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却总能带给人们惊喜。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与风湿专科主任方勇飞教授,是中医学本科毕业,硕士研究的是病毒学,博士攻读的则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并且从事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临床治疗二十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专家。对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方勇飞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医药源远流长   风湿定义两千年

方勇飞教授介绍,说到风湿病,“风湿”这两个字的概念来源于中医。《黄帝内经·素问》中便有行痹,痛痹,着痹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痹之安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对于“风湿病”这种病症,西医英文叫rheumatism。这个单词字母组合到一起,从字面上来讲,同我们中文的风和湿是没有联系的,也不是如New York直接译为“纽约”的译音。那么为什么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将其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叫做风湿呢?它之所以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中医有这个概念。我国中医学有风湿的概念,有痹的概念。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我们中国人翻译的时候在中医学里找到“风湿”这两个字。意味着传统古老的中医学中,从第一部中医学的专著《黄帝内经》开始对风湿病就有相关的描述和比较深入的系统的认识,包括全身系统性的损害,包括不同类型,不同病因的临床证候、临床差异,以及不同疾病的内部损害等。并且针对之间的差异,古代先贤们找到了一套相应完整的治疗方案,而且这些方剂和药物到现在都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临床用药和治疗。

风寒双邪侵入   人体难避风湿

什么是风湿呢?《伤寒论》里讲过,“风湿一身尽疼”,就是说到处都疼;“日晡所剧者”,就是说到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会感到一阵阵疼。有这样症状的疾病称为风湿。说到风湿病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是久伤取冷或汗出当风,即出汗的时候被风吹了,比如站在空调面前吹,蔽住汗了。另外,总在寒冷的地方呆着,也会患上风湿。即“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也就是说,风湿的病因一个是风邪一个是寒邪。

风邪、寒邪侵袭人体形成风湿病,湿邪肆虐,造成经脉阻滞,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比如颈项僵。而所有湿邪都是由脾引起的。脾是主化湿的,人体的肿、痛都和脾有关。在传统中药方剂中,四君子汤是健脾化湿的。四君子汤的理论源头是《黄帝内经》。所以我们用四君子汤健脾化湿,把湿运化掉了,代谢掉了,不至于造成经脉的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中西医各有千秋   看待疾病异曲同工

谈到中西医的差异,方勇飞教授认为,中医西医两者各有独立体系,之间又有着异曲同工、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一种疾病,是用不同的语言和角度来解释的。中医采用宏观语言,用哲学思想来看待疾病。中医的根、中医理论基础是阴阳和五行。而西医和中医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首先我们认识的人体是同样一个人体,在医生面前的病人是同一个病人,疾病是同一个疾病,只不过是在用不同的理论去解释它,中医说是阴阳失调,西医说是免疫紊乱。这个免疫其实和中医的阴阳是一脉相通的。免疫的概念在中医里本来就有。比如中医说的人体固有免疫,是我们先天获得的免疫,是从父母体内带来的,这个免疫在中医里叫做卫气。中医要固护卫气,护卫机体免于疾病的损害。西医说提高人体免疫力,这个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医用黄芪,白术等,西医用胸腺素等,使人整个机体抗病能力得到增强。

那么再往下是关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有一个免疫激活的说法,就是说我们识别外来的抗原后,机体T细胞的激活,分泌出相应抗体,形成免疫的过程。它是一个激活和抑制的一个平衡关系,目的是清除外来的抗原,而不是导致人体自身的一些能够表达相同抗原的细胞或者器官的损害。

中西医高层次结合   一加一大于二

中西医结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如何呢?

中医和西医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方勇飞教授说:“我个人认为学通了以后应该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可以完全互补融汇的。有一些西医大夫对中医不了解,他看到那些外边贴广告的、卖假药的、卖祖传秘方的,认为那就是中医。其实那不是中医,那是游医。真正的中医是研习我们中医的经典,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等典籍,把它研究透彻,再来学习现代医学,两个把它融会贯通,来解决我们患者的问题。”

“中西医之间有非常多的共同点,我们要认真去找。做这个工作的人要有扎实的基础。中医西医两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否则就很牵强。所以说中西医结合是有层次的。比较低层次的一个西医用点中药,中医用点西药,也叫中西医结合,这个是一加一。但有些西医大夫不懂辨证用中药,结果适得其反,他不说他不会用药,而是说中药不行。同样,西医也讲究个体化治疗,同一个药有些人能用,有些人不能用。我们人体的先天条件是不一样的,西医讲是基因不一样,中医讲是禀赋不一样。”方勇飞教授说。

未来中西医结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结合。医生要同时具有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联合用药,而非看着药品说明书用药。“有些患者,在某一个阶段可能适合某一种西药,比如说病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可能激素比其他药物抗炎效果都好。在那个阶段可能西医比中医来得快,那我可能用西药。比如肌腱端的一些疾病,像脊柱炎,在它的急性炎症阶段,一些西药用上去可以看到戏剧性的效果,今天打下去明天肌腱端的肿就消了。这个我们必须相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手段研究到这些层面,已经发现了很多靶向分子,很细微的结构的病理变化都已经被发现了,这是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今天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它呢?当然,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还有一些患者不能用这些药,比如副反应、过敏等,用药后白细胞降低,或者肝脏损害、坏死。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可能相互作用而出现副作用,那么这些病人可能就没有办法用西药了,或者某一些西药不能用。所以我们用中药跟西药是相互补充的,而且你应该有所选择,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选择一个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方勇飞教授说,“一个患者坐在你的面前,作为医生来讲他和患者的利益是共同的,我们都希望患者的病情能够尽快缓解。作为医生你推荐什么样的方案是最适合他的,有不同的阶段,比如说在病情缓解之后,中药的调理是更好的。这个调理就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西医的角度说是将免疫紊乱调到正常,然后使外来的抗原不容易入侵,这样他的病情就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

华佗名方   痹祺胶囊再显奇效

痹祺胶囊的前身是“一粒仙丹”,出自与《伤寒论》作者、医圣张仲景齐名的,“建安三神医”之一的华佗之手。

华佗常年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行医,这些地方水系发达,骨病盛行。为了解除当地百姓的疾苦,华佗广为采药尝试,终于为后世留下“一粒仙丹”。之所以称为“一粒仙丹”,是因为药方的组合非常简单,君药是马钱子。现今药学研究已经证明马钱子具有消炎、止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对风湿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都有确切的疗效。

华佗去世后,他的弟子吴普及后人代代行医,造福桑梓。1956年,安徽省立医院组建中医科,在全省内选调知名中医,吴普后人吴香山奉调来到合肥工作。吴香山先生从不保守,将祖传“一粒仙丹”等名方无偿捐献给医院,更名为“筋骨止痛丸”。

1969年,全国中医药卫生会议在天津举行,吴香山先生参加大会并作了学术报告。吴香山先生介绍的中药神奇的临床疗效引起了参会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关注。在卫生部有关部门的推荐下,京万红药业的前身天津达仁堂第二制药厂与吴香山先生达成了无偿献方的共识,筋骨止痛丸等一批经典名方从此落户京万红药业,并开启了现代中药的新旅程。

1983年,京万红药业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一粒仙丹”筋骨止痛丸进行了新药研发和报批。药研人员历经8年的艰辛研制和不懈坚持,经过对原方的屡次调整和大量临床、药效研究,准确地阐述了“一粒仙丹”的作用机理,让这个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经典名方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1991年,新药筋骨祛痛胶囊终于得以面世,成为国家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实施后首批被批准的国家中药三类新药。

筋骨祛痛胶囊处方配伍经典,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独具特色的是以马钱子为君药,同时以四君子汤做基础,不刺激肠胃,可以有效地保护胃肠道,对于治疗风湿痹症、骨关节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当看到筋骨祛痛胶囊充分严谨的报批材料和良好的疗效,卫生部评审专家非常兴奋。有专家提出筋骨祛痛胶囊还没有完全展现该药的作用和魅力,可以改个更贴切的名字,于是“痹祺胶囊”诞生了。“痹”,祖国医学认为是由风、寒、湿引起的人体肌肉、骨骼关节疼痛的泛称。“祺”,是吉祥如意之意。“痹祺”二字,取其能为痹证患者带来吉祥如意、幸福健康之意。“痹祺胶囊”承载着医药专家们驱尽顽疾,造福人民的厚望。

企业微信订阅号
企业微信服务号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津药达仁堂京万红(天津)药业有限公司    |    (津)-非经营性-2022-0019    备案号:津ICP备1700447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646号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大明道20号    邮编:300112    电话:022-27795500    咨询电话:4000-929-666    举报电话:022-27795500
分享网站